[摘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从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意义、途径和方法等层面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提升青年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熊礼杭,1972年12月出生,男,湖南道县人,汉族,湖南永州,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学教学;邮编425199。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具有一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教师队伍,要有这样队伍,就要从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做起。但是,当前面向学生创新教育的研究是层出不穷,而专门针对学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却不多。因此,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面向21世纪推进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于创新型教师的概念国内外有不少研究:朱小曼认为,所谓有创新性的教师是指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否则就不是一位好老师①。朱作仁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吸取教育科学和本专业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发现新的可行的教学方法的人②。姜瑛俐、李祖超把“创新型教师”解释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③。彭明芳认为,创新型教师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积极改革教育教学内容,能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创新型教师是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很强的教育能力,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职责的具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专门人才④。陈雄一认为,创新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具有创新教育思想与创新素质,善于根据教育的实践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教师⑤。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创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创新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过程中,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因素去引导、示范、感染和带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不断完善的时代,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创新,而创新本身也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要培养大批创新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每年都有大批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成为青年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大批人才的重任,因此,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及为重要。创新型教师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关系非常重大。教师必须首先具有创新能力,并在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中体现出来,教师没有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教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勇于创造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只有造就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才能使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得到普及,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培养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包括强烈的创新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它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尽管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一些具有原则性意义的策略却是不可或缺的。
1、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渗透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首先,要在青年教师入门的岗前培训中,开设创新性思维训练课,让青年教师了解什么是创新性思维,怎样培养创新性思维,如何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诱发青年教师的潜在创造能力。其次,在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中,提高实践培训的比重,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得到些实实在在的收获。第三,学校领导应该把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件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采取适当的措施,制定计划和阶段性目标,要多给青年教师展露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利用机会来挖掘自身的潜力。第四,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应该毫不吝啬地把这些宝贵财富传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拿来”后,还要努力在此基础上创新。
2、积极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性思维,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
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首先,青年教师学会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是一种朝着全方位、多方位的变化、试探的创新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形成的关键是,头脑中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学会自觉地运用熟悉事物当作陌生事物看待的创造原理;其次,注重逆向思维。于无疑处见有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体现出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创新性思维的原动力。正确的“怀疑一切”正是逆向思维的积极作用,怀疑的逆向思维往往导致科学发明;第三,发挥联想的魔力。联想体现思维的跳跃性,是培养创新性心智机能的一种思维活动。展开联想,可以驱使人们发挥认识的积极性,采取多种研究角度,寻求多方面的答案。
按照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而当下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在青年教师中全力推行创新的教育。学校应从物质、精神等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多种渠道,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教师教育创新实践提供各种方便和机会,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实践过程中的一切困难。消除创新者对创新结果的后顾之忧,失败不追究,成果推广的并给予重奖,让每一位教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善于创新,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精心设计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必将得到显著提高。
首先,学校应实行民主管理,为青年教师营造环境。学校应尊重青年教师的专业权利,尊重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自主性,鼓励青年教师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其次,要求青年教师从被动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这种转换,要求青年教师应该把学术界目前关于所讲问题的争议、困惑讲给学生,以引发他们探究这门课程的兴趣,从中找到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第三,走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的道路。青年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对象、研究社会变化和时代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使自己变成常教常新的活水,这是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的关键所在。第四,创设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中国的教师由于受儒家哲学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他们处处小心从事,随大流,自己不想冒尖,也反对和打击冒尖者。这种强大的群体压力必然阻碍青年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学校应努力创设竞争合作的群体环境,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科研竞争,是学校保持活力和取得成绩的动力所在。同时还应强调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倡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使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在合作中不断升华。
总之,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性发展的自觉性,让他们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促其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育的着眼点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培养创新人才,对此数位美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曾有过精辟分析。杨振宁教授说:“传统教育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学生按已有的知识一步步地、完完整整地把一门门学科学好.”李政道教授寄语中国年轻学子说:“‘学问’两字,就是要学问问题,而不是学会回答,‘学答,而不‘学问’自身能力就难以发展。”丁肇中教授针对我国的应试教育指出:“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不代表什么,我自己不曾考过第一,我认识的许多科学家也不曾考过第一。”崔琦教授对来自中国名牌大学的尖子学生说:“做学问不是做作业,做学问就像在旷野或森林中寻找回家的路一样,需要开创性的探索精神。”可见,不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深化教育改革,就无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国家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不少国家政府首脑亲自参与研究教育改革计划,他们都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改革重点。美国1983年、1989年先后发表了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普及科学一美国2061计划》的报告,提出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中国政府1999年先后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白皮书,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江泽民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很显然,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中曾写到:“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所以,我们必须改变那些束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制度。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所讲的:“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培养创新性,使人们变得善于思考,更有远大理想和敏锐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因此,实施创新教育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未来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的民族才能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古代曾有过灿烂辉煌的创新文明史,四大发明就是最好的例证,当时不少外国人慕名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科技发明成果。可是近代以后,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明显下降,远远落后于西方强国,造成科技落后、国力衰竭的局面,整个中国近代史成为外敌入侵蹂踊的屈辱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各方面工作得到加强和改善,可我们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以当今世界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科学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科学界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为例,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共有千余人获奖,可占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籍公民没有一人获奖,不说不令人遗憾和疾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籍华人科学家扬振宁、李远哲、李政道、朱棣文等却在别国的土地上获此殊荣,为什么智慧卓越的中国人只有在别国的土壤上才能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我们的育人土壤、育人机制是否适合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深刻反思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观念上,重视“一般能力”培养,忽视“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的内容上,均是以专业为中心,行业为目标,知识结构单一。在教学方式上,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唱“独角戏,’,学生的创造才能受到压抑,甚至窒息。在考试形式上,尤其是文科类的考题,多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种以“灌输”方式为主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若不改变,创新人才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改变以前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传统的教育观念,以适应时代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实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这需要有一大批创新型教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及其要求的教师,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实施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开了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学校要想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生是不可能的。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关键作用。
[1]邢少颖,章竞思,丛玉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
[2]滕祥东,高林.探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20).
[3](英)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 俞国良,雷厉,张登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4]熊礼杭,青年学生现代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5]阎立新.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抉择 [M] 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