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党组织和学生党员,开展“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等具体实践活动的认识分析及取得的经验总结,为高职高专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常志文(1963-),男,云南陆良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化工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理学学士,主要从事学院党务工作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研究。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评价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改革的精神、时代的精神探讨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工作创新发展,使党务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主动顺应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
观念新事业兴。观念上的创新是行动上创新的先导和重要前提,是推动党的建设和党务工作的内在动力。工作中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充分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给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新挑战,来确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实现目标,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务干部要树立“服务是第一责任”的观念,自觉地把党务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来谋划,准确把握党务工作的科学定位,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准确把握党务工作的重点任务,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训干部、带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选人才、用人才、聚人才;准确把握党务工作的人本理念,忠实履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要求,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触角,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使党满意、使人民满意。
党务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而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多样性、隐蔽性、趋利性等特点,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同时又受多元价值社会环境的影响,给我们对学生干部考察、党员发展工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增加了难度。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树立“学习是第一需要”的观念,就需要纠正把学历与能力、文凭与水平划等号,把学习当作业余爱好和“软指标”等错误认识。切实把学习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的渴求;切实要把学习当作“第一风气”来培育,建立完善学习责任机制、考评机制,激发大家抓紧学习、重新学习、终身学习,真正树立起“学习是第一需要”的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竭动力,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当前,党务工作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如人民群众的政治需求日益增强,要求党务工作增加公开性、提高透明度;党员权利意识日益增强,要求更多地参与党内事务,落实民主权利;学生“流动党员(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增加,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实现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提出了新挑战等等。党务工作就是在解决新问题、经受新挑战中向前推进的。因此,党务干部要树立“创新是第一风尚”的观念,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变应变、不断超越自我、在变化中求发展的创新观念。根据形势、任务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思想观念,使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与时代合拍、与发展同步,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不断深化对党务工作内在规律的把握,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否定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党务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党务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4.树立“进取是第一状态”的观念。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进取的工作姿态,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树立“进取是第一状态”的观念,就需要解决“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克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和“把安心当作尽心”的惰性行为和落后观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求稳妥、图省事的“安心”,绝不是真正的“尽心”,没有艰辛和风险为代价的“苦劳”,不是真正的“功劳”。尤其是对党务干部,安心本职工作岗位,甘为人梯,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但仅凭“安心”远远不够,“无过”也是低的标准,不求无功就是过。树立“进取是第一状态”的观念,必须克服好人主义,打破平均主义,摒弃论资排队,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党务工作改革创新,必须以相应的机制创新做保证。我们要坚持着眼于机制创新,探索内在规律,及时把创新成果提升为制度规范,建立和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党务工作新机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既用制度来促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又用制度建设来巩固各方面建设取得的成果,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根据学生干部队伍岗位的实际,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扩大考察时空范围,落实考核责任追究制,运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学生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健全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学生干部与岗位相适应方面实现新突破。按照“自我与纪律并重、组织与社会监督并行”的基本思路,探索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监督、党内和党外监督、职能部门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网络,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探索和健全学生干部制度推进机制,主要是要围绕建立健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在学生干部制度改革上进行大胆探索,把公开招聘与定向、定位推荐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院公开选拔学生干部的办法,建立全员竞聘,能上能下的新型用人机制,在选人用人上实现“四个转变”,即在用人原则上,从选人干事转变到因事择人上来;在选任程序上,从少数人选人转变到公开招聘,民主推荐上来;在运作机制上,从侧重约束转变到侧重激励上来;在选任标准上,从求全责备转变到“能人并非完人上来”。在学生中,真正把那些埋头苦干,想事,干事,干成事的人提拔到学生干部岗位上来,把那些不思进取,作风飘浮,投机钻营,不干实事的人从学生干部岗位上调整下去,使优秀的学生干部有奔头,平庸的干部有压力,不称职的干部有危机,形成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活力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要注重对学院现有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着力解决学生干部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二、三年级的问题,鼓励支持一年级学生参加学院级团、学组织。要从用人的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大胆突破,要建立健全学生干部奖励激励机制,对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人才,实行重奖,从而在学院上下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奖励,形成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富有生机活力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着力探索党员、班干部、组织相协调的机制。基层领导班子和班干部的素质决定着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要坚持贯彻落实“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以坚强的党性和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党员队伍。党组织是学生干部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要强化党组织的管理、服务和保障功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依照党内法规,通过科学的方法,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个体素质,通过积极主动的服务,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党员的归属感。着力探索领导、责任、投入相协调的机制。在领导机制上要确保定期研究基层党建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加强督查和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搞好带动。在责任机制上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党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党建机制。在投入机制上要确保基层党建经费的落实,着力探索资源、手段、制度相协调的机制。要整合各种党建资源,实行党建各种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享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探索出的行之有效地成功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
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推动党务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寸步难行。党务工作的形势在发展,情况在变化,用不合时宜的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徒劳的。必须敢于向一些落后的传统工作模式发出挑战,创新更加科学得当的工作方式,增强党务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党务工作的实绩和效率。
要重视教育,把政治理论的学习教育培训与专业知识的培训相统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一个是表现在政治上的坚定性,一个是表现在专业水平的先进性上,只有这二者统一起来,才能说是完整的先进性。要开展与工作和生活相关的知识、技术、业务的学习和竞赛,改变过去那种与经济建设和党员的实际工作相脱节的单一政治化的活动内容,培养党员参加党的活动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党员参加党的活动的积极性,并把在党的活动中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术和业务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要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围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积极主动地开展党的活动;二要通过发挥学校管理人员中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作用,通过发挥党支部、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对广大师生群众进行组织和动员,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教书育人精神,建设校园文化等多种渠道,来实现党的意图,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三要把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严格管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①在活动形式上,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把多样性的活动和必要的统一活动结合起来。要选准突破点、找准结合点,踏准落脚点,方法求活,内容求新,时间求短,效果求实。②在工作手段上,要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的作用,运用现代的工作手段,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用新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方式,改变和解决使用传统模式开展思想教育的矛盾,以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③在党组织活动效果的评判标准上,是否有利于党员群众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提高,是否有利于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作为评判和检验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标准。
创新好的载体可能是一个漫长而且艰难的过程,需要广大党务干部在工作中发现新经验和新做法,不断实践和总结,提炼和完善,用新载体丰富工作方式方法,促进党务工作的创新发展。
[1]张东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使组织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ol]. http://www.yunfu.gov.cn/govmach/zjb/html/112666_0.htm,200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