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疆农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党员质量体系探析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党员质量体系探析

韩鹤进

摘 要:高职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自然也是“跨界”培养,这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应然使命,同时也必须要有企业的必然责任。目前,高职学生党员质量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党员质量体系的构建路径要立足于学生成长规律,工学交替,双阵融通,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相衔接,理顺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提升学生学员质量。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党员;质量体系

作者简介:韩鹤进(1978— ),男,江苏东台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组织员,讲师,研究方向: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116)

高职学生党员作为高职学生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素养与技能直接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果,直接关系着社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的发挥,直接关系着新时期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因此,加强高职学生党建工作,建立学生党员质量体系,提升学生党员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是引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学生党员质量体系的定义

高职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即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1]。高职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自然也是“跨界”培养,这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应然使命,同时也必须要有企业的必然责任,从培养场域上讲,需要工学交替、职教结合,从组织阵地上说,需要双阵融通、校企合作。

概要的讲,高职学生党员质量的承载主体主要有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质量体系可以定义为:主要是由组织(学校、企业)的外化教育和党员个体(学生)的内化提升的主体性作用,借助制度设计、过程控制、资源整合等一系列的系统性整体性措施,形成主体职责明确、程序清晰和主体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机整体,其实质也是人才培养(学生党员)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这需要契合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切合学生党员的成长规律。简单地说,就是工学交替,双阵融通,构建高职学生党员质量体系。

二、高职学生党员质量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体系构建阶段,高职学生党建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在党员发展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使得高职学生党员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党员制度逐步完善,更要针对高职“类型”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是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具体指导方针,《细则》对发展的程序、步骤和要求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各地各高校也根据新形势下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提升学生党员质量。2011年,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专门出台《高校发展党员实施细则》和《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意见》。近年来,高职院校党委也十分重视学生党建工作,认真把控数量,努力提升质量。

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358所高校中,高职占1246所;2231.79万在校生规模中,高职学生近740万[2]。因此,发展高职学生党员工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具体的发展工作过程中,政府业务部门指导往往把高职与高校合于一起,对于高职这一类型的政策针对性不强,不能够从实际来指导工作的开展,甚至脱离高职教育的实际,在相关文件中出现个别相互抵触的舛误。如前文所提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出台的《高校发展党员实施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发展对象毕业前三个月内或离开工作岗位前三个月内,一般不办理接收预备党员的手续”,而在《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意见》第八段中只提“本科生、研究生在毕业前三个月,原则上不发展入党“[3],或统而言之或避而不言。

2、质量标准逐步完善,更要体现职业特性

党员质量标准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其中政治素质要放在首位,同时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素养、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近年来,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按照 “十六字”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及时把优秀的学生纳入党的队伍中来,为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学生党员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从发展工作实践来看,学生党员的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于发展对象的政治思想素质、文明综合素养、群众基础等软性指标通过公示、测评、座谈、答辩等途径来实施,而对于业务素质等通过科目成绩、奖学金、职务履历、荣誉经历等硬指标量化实现,基本反映了一名学生发展对象的“高“的真实特性,但对于最能反映学生”职“的特性的技能竞赛、职业经历等还有待于纳入到标准体系中去进行考察。

3、过程控制逐步加强,更要激励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党员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把控。经过近年来的学生党建工作经验积累,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设置比较健全,发展工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过程体系,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质量保障机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党力工作力量相对薄弱,未形成组织内的发展合力;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比较乏力,缺乏对发展工作的特色凝炼;发展尚未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责任网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数量、重程序、重发展,轻质量、轻过程、轻管理的不良现象。

学生不仅是发展的客观对象,更是党员质量的保障主体。由于招生形势的紧张,适龄人口的减少,高职生源的结构性调整已是必然,生源的复杂性、差异性给发展党员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学生易受各种文化思潮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状态,对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学生就业层次和渠道的社会化也是对质量的考验,我校2012届毕业生中,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5%,而76%的学生就业流向则是三资、民企等非公经济,对学生党员的质量尤其是是政治素养与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学校把学生作为单纯的受体即客体,弱化甚至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观性能动性发挥不够。因而,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技能素养,提升学生党员质量。

4、学校主导实施,更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随着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热情与兴趣的激增,更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高职学生党员亲睐有佳。但是企业参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兴趣与积极性受到所属行业、企业性质的限制。国有企业或特大型民企基本建有党组织,参与积极性较高,而三资企业或中小型民企很少建有基层党组织,参与积极性较低。因此,由于所属行业、企业性质以及校企组织的文化差异,企业主体地位的发挥差异较大,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没有逾越这种差异,发展工作断裂[4]。

三、高职学生党员质量体系的构建路径

按照正常的高职人才培养周期来看,学生跟岗认知、随岗见习、顶岗实习等各种综合实训时间一年左右,尤其是顶岗实习,多在半年以上;按照正常的学生政治成长轨迹来看,从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时间需要一年半,也就是说,正常第四个学期才开始发展党员工作,高峰期是大三(毕业班),这时学生多数已经开始顶岗实习了。所以说在高职院校“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但”发展一个,毕业一个“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因此,学生党员质量体系的构建路径要立足于学生成长规律,工学交替,双阵融通(如下图),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跟岗认知、随岗见习、顶岗实习)相衔接,理顺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提升学生学员质量。

高职学生党员质量体系构建路径示意图

(一)校企联动,学校主体

主要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路径选择。企业应当渗入学生教育工作,介入学生成长过程。

1、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责任网络。

走上内涵发展道路的高职院校要把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以发展党员审批权下放为契机,明确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构建“四级四段”的责任制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明确学校党委、职能部门、院系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的责任,合理制定发展计划,科学实施发展工作,建立发展工作考核体系,健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充分调动院系党组织抓好发展党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严把发展关口,提升发展质量。

一是要前移拓源选苗关,做好与入学前发展工作的培养衔接工作,把发展工作融入学生教育,早启蒙、早教育、早培养,把入党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二是要夯实教育培训关。要充分依托校院两级党校主阵地,实施申请入党人、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三段式培训,分类教育,分级实施,加强入党动机和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主题教育、技能服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要充分营造良好教育的文化氛围,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优秀高职生的政治素养时,大力营造校本特色的职业文化,熏陶、浸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是要把牢质量标准关。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党员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坚持标准公开、程序公平、评议公正,切实把牢质量关。在发展标准上,对综合素质、学业成绩、技能水平、奖惩情况、党校培训结果等方面的具体条件细化、硬化,确保发展党员的先进性;在评议过程中,注重评议的基础作用,团推优班级票决评议,组织考察群众座谈评议,发展对象公示评议,发展大会述职答辩评议,转正党员大会评议,毕业离校组织生活会评议,评问题、议方向,把好思想政治关;在发展程序上,时间、程序固化、条件量化,使得个人成长有目标,组织考察有抓手,群众监督有理由。

3、建强工作队伍,形成发展合力。

要切实加强专职队伍的建设,每个院系都要设置一个以上组织员或党务秘书岗,选优配强工作人员,负责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定期进行培训,交流工作技能。要建立兼职队伍,聘请党委职能部门、基层组织书记和党建方面学有专长的专家担任兼职党建组织员,礼聘离退休老同志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关心学生政治进步。要发挥党员教师的作用,建立党员教师“专业导师团”,成立党员教师“专业工作室”,解决发展工作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相脱节、相分离”的现象。

4、融入企业元素,提升发展质量。

以跟岗认知实训加强政治引导,让学生在企业、市场的认知调研中明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感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锻炼个人能力,让学生思想上早熏陶,政治上早引导,培养上早着手,组织上早靠拢;以随岗见习实训强化培养考察,让学生在专业实训和技能服务过程中,了解现代产业,提升专业技能,理解特色理论,践行党员标准[5];以校内职业环境加强学生教育。把企业奖学金的激励教育、企业界精英的关怀教育、企业冠名班的情境教育等形式融入学生教育,尤其是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感受职业魅力,明确发展方向。

(二)企业主体,学校主导

主要是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路径选择。学校要建立学生党员实习期间学习、教育和管理制度,实施学生党员校外实习“三站式”教育管理,双重管理、双重考核,把学生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提升学生党员管理实效。

1、组建“驻地工作站”。在学生校外实训相对集中的行业、企业组建“驻企”党建工作站,校企联合培养,通过协议或托管等方式把学生交付给工作站,由所在企业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和培养考察。企业党组织以准员工的身份与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在专业实践中进行理论教育,在职业环境中加强思想教育,并且把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如实地填写在顶岗实习考察鉴定表上,进行考核管理,作为日后组织发展时必备材料。

2、成立“流动工作站”。根据学生实习分布相对分散的状况,在学生党员相对集聚的区域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并选派党员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党建工作指导员,定期“进站”辅导,与企业指导师傅一起,在加强专业指导和实习检查的同时,开展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和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有效管理。

3、建立“网上工作站”。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顶岗实习网上综合管理系统”,对学生实习进行实时监控管理与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与思想问题,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组建“红色网站”、“网上党校”、党员QQ群、博客微博、手机飞信等交流平台,及时通报学校信息与理论学习要求,拓展学生党建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实现党建覆盖无盲区、培养考察不间断。

(三)工学交替,学生主体。

主要是指充分激励并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搭建形式多样的学生党员实践载体,积极探索党员作用发挥新机制,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引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1、榜样引领作用。学生党员是高职学生的先进分子,在其所在班级、宿舍等学习生活圈里具有一定的带头作用,会吸引、带领着其他学生共同前进。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班级、党员导学等制度,组织引导学生党员挂牌亮身份,带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弘扬文明新风,做成绩优良、品行高尚的校园先锋。

2、标兵骨干作用。学生党员多数都有服务师生群众的经历,通过选拔学生党员担任助理班主任,开展学生党建进公寓、进社团等活动,给学生党员提要求、交任务、压担子,引导学生党员在服务师生、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桥梁品牌作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既是学生,也是工人,只有不断地向师傅学习,努力提高个人专业技能,以不断精进的技能、良好的职业品质和综合素质,吸引企业,提高企业的认可度,成为校企双方在学生教育管理、实习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联系的桥梁、人才培养质量的宣传品牌。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2]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3/132634.html

[3]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党建工作有关文件汇编,http://www.ec.js.edu.cn/art/2012/6/14/art_6983_77404.html

[4] 董炯华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3)

[5] 朱利萍,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