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党校党课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上课的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自觉注重融入人文关怀的内容,以培养相关入党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在接受党性教育的过程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作者简介:刘树良(1968-),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510800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业余党校党课教育的状况评价不高,对党校党课教师队伍的上课方式评价也不尽满意。从高职院校党校党课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是党组织在对相关入党学生实施党性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或者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把人文关怀引入党性教育,使高职院校党校党课的党性教育充满人文关怀的内容,提高党课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校党课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是党中央重视在大学生党员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1.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的迫切需要,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
党中央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同时重视在大学生党员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大学生中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的迫切需要,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赢得青年,就要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愿意为党的事业奉献智慧和才华的可靠接班人。
2.这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迫切需要。
吸收优秀青年学生入党,有利于改善党员队伍的构成和分布,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而优秀青年学生入党,除了必须用党的先进的理论武装他们之外,还必须时刻注重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接受党性教育的过程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校党课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是发挥大学生党员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的要求
1.学生党员本身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才能在学生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引导作用。
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公众人物”,毫无疑问可以在学生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引导作用。要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模范、引导人,学生党员本身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除了用科学的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大学生党员的头脑,使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先进性之外,还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文素质,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学校和学生谋利益。
2.学生党员懂得恰当地教育、引导和关心普通学生,才能实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发挥大学生党员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势必要求学生党员懂得恰当地教育、引导和关心普通学生,以大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势必要求学生党员懂得从尊重和关怀出发,通过疏导、谈心、交流、模范榜样引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障碍,调节心理平衡,培育学生间的人际和谐和美好心灵,稳定人心,促进校园和谐发展。诸如学业、情感、就业、发展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课题。势必要求学生党员懂得经常关心普通学生,对同学们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能够及时加以一定程度上的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避免悲剧发生。通过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良好形象,成为广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榜样,实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校党课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是党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1.党校党课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或不完善,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内容。
当前,党校党课教育实效性不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党课教育内容侧重于国家、社会、集体的需要,侧重于灌输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侧重于提高学生对党的认识,很少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教育方法不少是板起面孔的灌输和说教,学生处于被教育和管束的地位,在心理上并不完全认同和自觉接受教育者的说法。
2.党校党课的育人目的,决定了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内容。
党校党课不能不顾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能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能不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党校党课既然以育人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就必然要求在党性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彰显,使他们成为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人。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也要求党校党课注重人文关怀。
党性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做到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必须由情入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即从鲜活的情感、生动的心理感受的浅处入手,最终解决理想和信念的深层问题。这些都向党校党课提出加强为相关入党学生服务的功能,完善注重人文关怀的内容。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校党课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坚持的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党校党课教育承担着帮助大学生党员提高对党的认识,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以及政策之外,也肩负着帮助他们完善素质、提升人格、开拓创造力的职责。从长远的人生发展角度看,完善素质、提升人格可以说是更为重要的,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的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党校党课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学生党员为本,以实现学生党员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服务于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党员的生活与生命质量。坚持尊重学生党员独特自我的精神世界,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性,尊重他们的思想实际。
离开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要实施人文关怀,必定是苍白无力的。党组织应该尽量联合其它学校部门,从党校上课的过程中找到学生需要帮助的问题,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减轻或消除他们来自学习、工作、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压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各种困难的适应能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青年学生处于情感体验敏感时期,党校党课要抓住情感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党校党课,势必要求对大学生实施“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党校党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势必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产生一些疑惑,势必对学习、工作、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压力等问题产生心理阻塞,这就需要教育者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或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疏通和引导,使学生党员心理达到平衡,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轨道上来。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校党课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内容的策略
党课教学是高职院校所有学生党员接受党性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传统的关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内容灌输的理论授课已经不为学生所接受,应该在弘扬党性教育的主旋律同时,融入人文关怀的内容。可以抓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解疑释惑;可以多些讲解社会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多由学生党员讨论和发言,多增加师生互动的内容,然后教育者加以评析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党员深刻思考并认真回答“为什么入党”、“入党以后怎么做”,解决好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入党的程序、要求,如何撰写入党常用文书,解决在争取入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可以讲解党员经典案例,包括红色经典、现代经典、身边经典以及反腐经典案例,适当播放视频案例,并对案例进行评析。在党课教学中丰富人文关怀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感动和震撼中接受党性教育,体现党性教育情感化的原则。
在传统的党性教育中,教育者总是在很大程度上采取“我讲你听”的方式,执行“我令你行”的行为模式,通过党校强硬的纪律,对学生党员进行多方面的硬性规定,对学生党员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忽视了他们在接受党性教育过程中的感受,忽视对他们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而对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有意或无意避而不谈,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手段。这些上课方式和手段,使本来可以亲密的“双边关系”成为党课教师自己表演的硬梆梆的“独角戏”,导致学生党员的入党积极性严重挫伤,难以唤起学生党员的对党性教育的心理认同和共鸣,有时甚至产生强烈的不健康的异常心理。这与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格格不入。
应该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尽量解脱他们的束缚、减轻他们的压力,让他们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党性教育,形成良好的党性认知和党性实践的能力。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党课教育寓于娱乐活动之中;可以对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采取以“评”为主的方式,有效促使被教育者唤起惭愧之心,在忏悔中纠错进步;可以采取让学生党员如小组长走到台前,讲收获,谈感受的方式,锻炼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等能力;可以采取参观学习的方式,交流心得,加深感情。这些参与性广、互动性强的方式,让人听得入耳、入心,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提高,有明显的收获。另外,教师上完课,不要立即离开学校,应该稍微停留一点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一起谈学习,谈人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上课方式为重要手段,丰富人文关怀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感动和震撼中接受党性教育,体现党性教育心理疏导的原则。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党员在学习、思想、生活和心理上都需要得到关怀和帮助。因此,党校党课最好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贯穿党性教育,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必须积极改善党校党课的教学条件,为学生上课提供各种方便,上课时间的安排不要与其它课程的上课时间相冲突;注重帮助学习或经济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顺利结业;充分利用好心理咨询中心,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来,在互助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帮助贫困学生党员通过勤工俭学或申请国家奖助学金等方式直接获得经济补助等等。除此之外,对学生党员,要在思想上感化他们,心理上安慰他们,不断温暖他们的心田。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抓手,温暖学生心田,体现党性教育生活化的原则。
加强党课队伍建设,培养富于人文精神教师,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给予支持。要不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必须切合教师队伍的实际,培训内容必须多层次、多样化,要有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还应包括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掌握。通过培训的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教学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富于人文关怀精神,有心理疏导的初步能力。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在党校党课上课过程中认真贯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在人生观、价值观、人格修养等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党性教育人性化的原则。
[1]王建彬 胡月良.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O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4/16/content_11189858.htm,2009-04-16/201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