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疆农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视角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视角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慧青

摘要:本文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个核心标准,研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立足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中高职协调发展”三个维度,探讨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 作用

作者简介:张慧青,1963年,女,汉族,山东阳谷。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济南250200)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这是中央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①]。没有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体系,滞后发展的职业教育绝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构建“适应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的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②],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关于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围绕三个核心标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发展理念、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连贯性”[③]展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千头万绪,本文仅从高职教育发展视角出发,探讨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教育体系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④]。虽然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体系远没有普通教育完善。构建与普通教育体系并行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必然的教育制度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⑤]指出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职业教育只有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动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人的多种发展需要,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从人才层次结构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中枢阶段,下牵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性的作用”[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从政府、政策的宏观层面解决经费、机制等问题,但就高职院校来说,更迫切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从高职教育发展层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破办学体制瓶颈,理清发展新思路,树立育人新理念,坚持中高职协调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坚强意志、正确思路、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优化专业配置,改革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视角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理清发展新思路,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落实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就是要理清高职教育发展新思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和服务定位之一,通过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接、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对接实现结构的调整,通过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实现质量的提高,通过创新机制、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实现科学管理,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是高职院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树立和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

一是要把握经济发展主脉,实现办学定位与产业需求对接。学习和研究国家以及区域发展规划,了解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社会发展等方面情况,从而明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方向与服务领域,努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二是要找准社会需求主线,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对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只有依托区域产业才有生命力,只有在为区域发展服务中才能实现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应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背景下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建设与引导,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建设,使部分专业成为地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主力军,构建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专业体系。

三是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需求,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对接。应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合作开发课程、开发教材,把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本实现日常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有机结合,提高高职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和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服务能力;通过改革教学内容,真实反映产业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践、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真实性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⑦]。另外,要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和服务于地方的人才交流平台,努力促使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吻合,更好地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五是要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创新服务地方模式。以增强高职教育服务能力为导向,成立由政府、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相应办事机构,推动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办学,形成“政府统筹、行业指导、校校联合、校企融合”多元合作的办学体制,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创新和发展既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又推进本专业、本校不断发展的特色之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树立育人新理念,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高职教育工作中,就是要树立育人新理念,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上统一思想,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地加快,要求学生具备更宽的知识面和更多的技能基础。因此,职业教育不该成为终结教育,职业能力的养成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身心素质、社会素质、文化基础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都是新时代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必备的知识素养。

一是搭建高职生素质拓展平台。相比普通院校,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普遍文化功底较弱,自信心不足,这要求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坚持学生的人文性与发展性,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整合各方资源,积极为他们的自我教育、职业塑造、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要以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目标,搭建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引领,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品牌项目为载体,由“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所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兴趣爱好需求,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合格职业人、社会人,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1 “三段式”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模式图

图2 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树形图

 SHAPE \* MERGEFORMAT

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引导教育

就业创业指导教育

企业文化渗透教育

行业职业素养标准

图3 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SHAPE \* MERGEFORMAT

模块三:团体辅导

模块四:个体辅导

模块一:理论教学

模块二:互动活动

大学生身心

健康教育

教育指

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

图4 高职生身心素质教育框架

二是培养高职生的技能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导向,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课外实践,创建高职生技能创新的管理运行机制,搭建“科技普及、技能竞赛、课题研究”的技能创新平台,通过营造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一体化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四个衔接,服务中高职协调发展

中高职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切入点,从高等职业教育角度看,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应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⑧]

一是培养目标衔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与之衔接的下一个层次教育,必须与此一致,才能使两个层次有效衔接起来。培养目标在范围和层次上有效合理的衔接,是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切入点,也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在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重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差异性、层次性和有序性,尽可能避免能力重复现象的存在,把中高职教育放在整个大职业教育体系中,科学统筹、合理规划。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职业教育面向生产、管理及服务第一线,其培养目标的制定都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指向技能型,偏重于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应重基础和应用,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在继续强化动手能力的同时,强调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体现“高端性”和“技能型”两个特点。

二是专业设置的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其共性是都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同步。应突破以往专业过分细化的局面,按照行业类别、工作岗位要求来重新确定专业名称,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范围,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开设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通过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

三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在培养目标衔接的基础上,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色,建设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是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中职和高职都是必须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来进行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的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课程加高职课程就可以完成的,中职和高职要加强沟通,要打破相互独立的局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衔接的接口,以此来进行课程设置,最终建立起完善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首先是构建模块化课程,按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分别选取其中某些模块进行课程组合,来确定中、高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其次是建立考核评价系统,将学分制作为通道,实现各个职业院校间的学分互认,使学生在中职学习获得的技能资格在高职可以继续使用,使不同学业背景的学生能在学分制的控制下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组合,查缺补漏,最终实现全方面发展。

四是招生制度的衔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入高等职业学院的入学考试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落脚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质量集中反映在升学考试制度上。应改革高职教育的招生考试模式和招生录取办法,扩大中职对口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从知识和技能衔接的角度,设置考试内容,强调文化课的难度以具备适应高职学习的基础为准,适当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考核,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也是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系列教育新理念、满足终身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校企紧密合作为基础,凝练办学特色,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为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①]袁贵仁.扎扎实实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2-2-21.

[②]鲁昕.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2-2-21.

[③]林克松.近年来国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盘点与省思[J].职教通讯,2013(1).

[④]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⑥]鲁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第二期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研修班上的讲话[R].2011.

[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Z].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