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全体大一新生精心打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圆满结课。作为新生入学的“铸魂”关键一课,课程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脉络与发展历程,生动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史诗,深刻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开创民族工作新局的重大意义。本学期的学习之旅,为同学们廓清历史迷雾,认清发展大势,厚植家国情怀,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深植根于心田。
课堂上,知识的种子悄然播撒;当画笔落下,思想的火花跃然纸上。一场以 “长城两边皆故乡” 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实践,成为了同学们将理论转化为艺术表达的生动舞台。同学们聚焦“长城”——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地理与精神双重坐标,挥洒创意,用色彩和线条诠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感悟与深刻理解。

长城万里长,两边皆故乡。中华文明内部的农牧社会,无论政权分合,始终共生共变于大一统秩序之中,而长城一线作为双方互动的主阵地,不仅是军事防御工事,更是一条族群互动线,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记忆,见证着农牧文明的共存共生。

一幅幅精心创作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更令人心生感动:细腻的笔触下,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和谐共处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身着多彩民族服饰的人们在长城脚下共同劳作、欢歌起舞,生动诠释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的多元一体格局。绚丽的色彩中,巍峨长城与各民族特色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壮美画卷,寓意着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互滋养、交融共生、共同繁荣。
这些绘画作品不仅是同学们艺术才华的展示,更是他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与生动诠释。2024本科现代种业技术1班的夏凤珍说:“我这幅画展现长城两边农牧生活共存。画的时候,想着课程里讲的长城是农牧互动线,两边虽生活方式不同,但都是故乡。创作让我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包含着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长城两边的人们不管是农耕还是游牧,都共同构成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故乡的概念因共同体而更广阔 。”2024本科现代畜牧1班的额日达·斯琴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代代相传的接力棒。从历史上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到如今共同建设祖国,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一直在传递。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接过这根接力棒,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更加牢固。”
本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绘画实践活动,是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同学们在艺术创作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在色彩与线条间厚植了深沉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得到显著增强。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不断探索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体悟,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青春力量而不懈努力!
撰稿: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