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分析及工作对策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苗薇薇 张立新
[摘要]贫困大学生问题是关系到高校稳定,影响高校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该问题的解决应该从贫困生的类别界定及其心理分析入手,探讨其工作对策。基本对策应包括:界定标准;转变资助理念;加强制度创新;设立贫困基金;加强立法及诚信体系建设;重视精神解困;开展团体活动,加强交流。
[关键字]高校;贫困生;工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自高校并轨收费以来,学费逐年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重呈增长趋势。以目前的学费状况为例,按人均GDP计算,中国的高等教育学费高居全球首位,占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0%以上,占农村人均年收入的250-300%。[1]在我国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2]另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入大学的贫困生的比例达到25%。[3]由此可见,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给学校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贫困问题是关系高校稳定,影响高校发展和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贫困生问题首先是一项政治任务,如果不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可能恶化教育机会均等和加深教育歧视[4]。本文拟对高校中的贫困生群体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贫困生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贫困生的来源及分类
由于地域及自然条件、劳动能力的差异,全国还存在着贫富不均的现象,所以贫困生问题的存在具有很强的客观存在性。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主要来自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山区以及革命老区;其次是来自城市中的下岗家庭和单亲家庭;再次是来自一些遭遇变故的不幸家庭。调查表明:在贫困生当中,农村户口的比例是远远大于城市户口的;贫困生的比例是不断增加的,由于上大学费用支出逐年增加,相对贫困问题也在不断加剧。
从家庭的经济情况看,贫困生可以分为一般的贫困生和特困生。一般的贫困生,家庭可以支付全部学费或部分学费而不能支付生活费用,或者只能支付生活费用而不能支付学费或只能支付部分学费。而特困生却既支付不起学费也支付不起日常的生活费用,基本上无任何经济来源。
二、贫困生的心理及行为分析
贫困的家庭背景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既给贫困生带来了学习和生活压力,也带来了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心理压力进而又影响了他们日常的行为。大致说来,贫困生的心理及行为现象可以分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一些贫困生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他们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还自己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他们对自己的状况有清楚的认识,能够积极的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团结同学,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关系融洽,有这种精神的贫困生对学校来说,不仅不是一种负担,而且是良好风气的开创者和保持者,但是这类贫困生毕竟是少数。
2.一些贫困生对贫困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他们把学校和社会的资助看作是应该的事情,并对对此有依赖心理,寄希望与外来的资助,自己不去奋争。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对生活和学习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缺乏动力和毅力。有一些贫困生甚至不思进取、消极放任,贫困成为他们的借口,甚至认为贫困就是享受种种特殊照顾的理由。
3.一些贫困生爱慕虚荣,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其外在表现是高度的自尊,怕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所以他们不愿争取和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愿参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认为这样会丢面子,会被别人瞧不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死要面子,有时甚至“打肿了脸充胖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在同学面前摆阔,有时甚至会出现“老父卖血儿子乱挥霍”的可悲现象。
4、一些贫困生存在逃避心理,缺乏进取与自信。表现为不敢和其他同学交流,在生活中十分孤独,被其他同学称为“不合群”。其原因主要有:贫困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地域原因导致的语言障碍;一些来自城市富裕家庭的同学对农村学生存在歧视;贫困生家庭经济上的困难。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使得一些贫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着交流障碍。在主观上一些贫困生往往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很难融入集体。他们每天除了学习就是打工,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这又加深了他们的自卑、抑郁心理。如果长期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没有机会向外释放生活中的愤懑和抑郁等情感,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孤僻、失落、空虚,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甚至会导致马加爵杀人案之类的过激行为。
三、工作对策
1.首先要解决对贫困生的界定问题,这也是贫困生工作的基本问题。
贫困生是一个涵义模糊的概念。目前,各高校对贫困生的界定不明确而且标准不一。在定量方面,高等学校一般把家庭人均月生活费作为衡量贫困的尺度。根据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所作的调查,大多数高校把贫困生的标准确定为在家庭人均月生活费不足100—150元之间,最高的为250元,最低的为60元。[5]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根据“学生民意+老师观察+家庭所在地证明+名额限定”这一标准来界定,但是这种标准往往不能确保与事实的相符性。到底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谁能证明,情况是否属实,如何用合理的标准来确定贫困生的界定期标准和等级,规定其应受到的资助数量,是工作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贫困生的界定涉及到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量、家庭和学生本人的筹资能力、学生所能交纳学杂费的数量、和家庭所在地的最低生活费用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费用的比较、学生的基本消费水平及其它因上大学而发生的支出等等,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仅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衡量,还要从定量的角度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并且操作性强的标准。
2.转变贫困生资助的理念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以“奖、贷、资、助、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但是“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至今仍然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最高目标。[6]目前很多高校在实行贫困生资助时,往往特别重视资助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学生享受资助。这种资助均等的理念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因为资金数量的短缺是制约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瓶颈,扩大资助覆盖面就会是很多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的不到必要的资金;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只是家庭经济拮据,但是还能承担上学的费用,因此在能力不及的前提下就不应再资助。所以,贫困资助要真正发挥实效就应该资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真正转变到帮助贫困生不辍学这一根本目标上来。
3.加强助贫的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在管理方法和途径上要大胆尝试和创新。
建立贫困生档案,进行微机化管理,加强适时跟踪。不仅要做好资助前的管理工作,还要做好资助后的管理工作,对资助金的使用进行管理,对于使用不当的要及时停发,取消其贫困资助,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生活作风等紧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促进贫困生努力学习,提高贫困生资助基金的使用效率。
4.设立贫困基金,呼吁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拓展贫困资助的渠道,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贫困问题有着很强的社会原因,因此大学贫困生问题也是全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目前在贫困生的问题上,高校几乎承担着全部的责任,比如助学贷款的担保、助学岗位的设立等等。“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这一良好的愿望只靠高校自己是很难实现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比如,实行学勤制,学校与企业建立互助关系,让贫困生半工半读,设立专门的贫困生团体组织或贫困班级,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安排贫困生在读期间到企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既解决学校的负担和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又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的难题;呼吁企业或者个人资助一定数量的贫困生,或者捐资建立贫困基金,并规定贫困生在毕业工作以后要不断捐资以扩大基金的规模,使贫困基金像滚动的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5.加强贫困贷款与还款的立法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贫困生的个人信息征询系统,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国家助学贷款更好的发挥助贫功能。
目前,贫困生贷款难,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率很低,其原因有很多:国家助学贷款是以无担保的信用方式提供的个人消费信贷[7],使得银行的资金回收风险加大;银行助学贷款笔数多、每笔金额少且还贷期长,使得银行管理成本高;大学生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高校的层次类型、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使得银行大款积极性不高;贷款的还款时间过短、缺乏弹性的特征[8]以及学生还款能力低,造成还贷率低;缺乏良好的个人信用制度,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机制,造成贷款拖欠率高。
因此,应该建立分散银行借贷风险的机制和制定相应的促进还贷的法律;交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借鉴外国信用制度的成熟经验建立贫困生的个人征信体系,促使学生尽早的归还贷款。例如,在美国每个有经济活动的人都有一个众生相伴而又无法伪造的社会保障号码和相应的账户,该账户记录了个人的每一笔收入、纳税、信贷、还贷情况,个人在申请工作、领取工资、租房、纳税事都要出示和登记这个号码,以备资信调查,银行、公司或业务对象只要付很少的费用就可以随时查询个人的资信情况,如果一个人有不良的信用记录就将会对其贷款、经商和就业造成很大的麻烦。[7]
6、重视“精神”贫困问题的解决,帮助贫困生主动努力以实现“自助”。
贫困生工作不单单指精神上的同情、安慰、鼓励和经济上的资助,还要看到,一些学生的降级、退学现象其真正原因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原因,还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因此,要帮助贫困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认识现实、认识自我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人际关系协调、环境适应和消除与社会的隔阂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观念。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进行重点跟踪和疏导,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讲座、年级或班级会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适,把握自我,争做生活的强者;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及时为贫困生排忧解难,消除或减轻心理障碍,开发自身潜能,帮助他们战胜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7.积极开展集体或班级活动,重视班级和寝室集体氛围的建设,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贫困生的自卑信心理造成了他们孤僻以及不合群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例如马加爵杀人案。因此要努力创造机会促进贫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处理好班级以及寝室里的人际关系,增进友谊,使贫困生融入到同学们之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尊重和理解贫困生,给贫困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
参考文献
张殊.世界第一的中国大学收费
[EB/OL].http://money.cnfol.com/050920/160,1538,1452491,00.shtml.2005-08-02.
徐殿龙.中国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钱[J].金融信息参考.2005,(10):25.
颜立强,孙磊.教育不公焦点调查
[EB/OL].http://www.njnews.cn/q/ca653215.htm.2005-08-03.
崔卫国著.教育的经济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74.
乔锦忠.中国高校助学贷款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2003,(3):38-42.
王康平著.高校学费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188
杜秀梅,毛祖恒.建立大学生个人征信制度,促进国家助学贷款[J].教育研究,2003,(1):74-78.
钟宇平,孔繁盛,雷万鹏,占盛丽.从学生视角看大学生贷款的成本—收益[J].教育研究,2003,(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