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姻”——高职“现代职业型”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袁堂卫 司淑玉
【摘要】: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温室化”、“工厂化”、“形式化”的误区。本文针对上述误区,提出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同“企业文化”主动融合,实行“校企联姻”,打造“现代职业型”特色校园文化的构想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温室;企业文化;现代职业型
近年来,尤其是国家2006开展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以来,高职院校“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理念不断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教改等诸方面“全面改革、全面开放”、“面向学生就业、面向企业需求”,硬件建设和教学成果丰硕。然而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软实力”的校园文化却远远滞后,依然停留在“学院型”、“温室化”的层面,导致培养的学生“下不去”——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用不上——所学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留不住——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所以,在当前高职教育日益强调内涵建设、强调就业导向的现实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如何加速由“温室型”校园文化向“开放型”校园文化推进,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温室文化”、“工厂文化”滥觞
我国高职办学时间普遍只有20多年时间,文化氛围淡薄,而对于大多是刚刚由中职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来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存在一些误区:
问题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温室化”、“本科化”。一些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模糊,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归结为校园文体活动,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化、低层次化。一些院校只注重外在物质文化的堆砌而忽视内在精神文化的积累,校园文化建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一些院校校园文化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模式。
问题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或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结果文体活动泛滥使学生疲于奔波;或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里堆砌名人雕像和前卫设计物,难以同校园应有的学习氛围相融合;或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书面文化制度建设”,书面上都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规划、严格的制度和“丰硕的成果”等,但师生中的认同度不高。
问题三:高职校园文化的过度职业化(企业化)。因为垂直管理的客观原因,一些院校没有立足自身特点,全盘采用行业主管部门、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其校园文化变成企业文化的“再版”。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校园文化的“温室化”、“封闭型”、“形式化”显然不符合开放性职业教育的要求,这种文化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接触的知识、信息显得单一,狭隘,刻板,枯燥,在走向社会时常常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因此,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必须加以改革,
二、高职“现代职业型”校园文化:“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一)高职“现代职业型”校园文化的内涵
针对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既要引入“企业文化”、打破本科式的“温室型”文化的束缚,又要避免完全校园文化完全“企业化”;实现既有“职业特性”,又有“高等教育特性”。而这种将自身“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本文将其定义为“高职现代职业型”校园文化。“高职校园职业文化”不完全等同于校园文化企业化,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本科院校文化建设。高职校园职业文化定位于基于生本理念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的开放合作育人体系,精神内核是“开放合作,尚德重能”。其核心内容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素质汇报演出、科技节等校园活动转移到具有企业(职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团体训练、模拟职业面试、工学训练业绩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校企订单学生成果汇报演出、高职生创业争霸等具有企业化的校园活动。
(二)高职“现代职业型”校园文化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养成成熟的“企业人”性格,便利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由于长期受传统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在毕业后常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无法适应企业需求,而工作难有成就。因此只有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联姻”,才能够一方面学习优秀企业的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会与企业也可形成更多的共同语言,学生可迅速掌握自身未来岗位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实现高职毕业生就业时两种文化“零距离”。学生毕业后可迅速转换角色,适应企业新的环境,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有利于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技术应用人才,便利学校与企业人才输出“双向互动”。国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重视校企合作。德国在二战后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跃居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而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即学校和企业(或行业集团)为办学主体,共同负责实施职业教育,把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此外,美国的社区学院“普及开放”教学模式、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英国的技术学院“工读交替”教学模式,无不证明校企文化融合是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直接对接,培养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经渠道。
三、高职“现代职业型”校园文化的构建途径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技术”和“应用”,因而高职“现代职业型”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在继承“高”的基础上创新,更要注重在发扬“职”的个性上创新,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特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切入口,以企业文化的精髓为重点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一)打造静态的校园职业氛围:企业文化进楼宇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要引入合作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办公楼(教学楼)内——办公楼(教学楼)外——校园”三位一体构建,努力营造静态的校园职业氛围,使学生全天候、全时段的接受职业教育、竞争教育的熏陶、启发。
1、在学院办公楼、教学楼等装饰、悬挂著名企业家照片、经典语录,创业、心理、人际交往、职场等哲理警句
2、各二级学院教学、办公、实验、实训、宿舍等场所装饰、悬挂合作企业文化、规范、职业要求、生产规程、产品介绍、创业历程等的宣传栏、展板以及道德礼仪、学习求真、生活哲理、增强意志、毅力等名言警句,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进行环境熏陶。
3、选取学生优秀写生、创作、工艺作品上墙,渲染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职业竞争氛围。
(二)打造动态的校园职业氛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融入高职校园管理
校园环境的营造,不仅在于单纯静态的“物”的环境的营造,更重要的在于“动态环境”的营造。
1、建设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报动态职业视频
在校园最显眼处、学生人群密集处,设立电子大屏幕。滚动播出企业介绍、优秀毕业生创业访谈、职业素质教育名家系列讲座等,对学生连续进行职业素质熏陶。
2、打造企业化的岗位环境直接塑造学生职业思维。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内设厂、厂内设校”、“订单式培养”,企业直接将实习、实训基地搬到校园,订单班以定制企业名字命名。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训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着工装、严格实训操作规程、管理条例、奖励条例,并系统学习《员工手册》,《热忱待客》等企业文化准则、目的、方针、行为和形象、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3、建立学生入职教育常态化制度。学生入校后首先接受入职教育,经过职业环境熏陶和校外教学基地企业见习(参观考察),感受与体会真实的职业环境;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研、学习,通过生产一线企业员工行为的熏陶,接受企业文化的审层次教育,真正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
4、开展“职业”性的科技活动。以成功企业的经营案例、企业文化选粹为素材,大量充实和应用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中。如开展与行业相关的学术活动、课外科技作品制作活动等,让师生员工置身学术实践氛围中,通过感受、摹仿、维修、制作以及发明、创造等,更多地发挥师生专长,开发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创新精神,诱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研究,丰厚学校学风建设的职业氛围,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水平提高。
5、积极参与行业举办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如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
四、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参与高职“现代职业型”校园文化的建设
既然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那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应该是闭门造车式地疏远企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1、让企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为学校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将学校景观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与企业的风格结合起来,处处体现出学校的行业特色、区域特色。例如,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国家航空产业园区,主要服务面向是航空企业,他们聘请航空企业专家对学校景观进行设计,从道路、楼宇的命名到风格架构都体现航空特色,以此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热爱航空,献身航空。
2、推广企业文化中的VI视角形象战略,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根据学院的定位、历史沿革、服务面向以及职业和行业特点一起设计校歌、校徽、校旗、校标等。
结束语
总之,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高职院校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不仅需要加强硬件实力的建设,更需要校园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更鲜明的体现“职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的抛弃“温室文化”的束缚,主动接受企业文化辐射,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当然如何与“农村文化”、“社会文化”主动融合,也是下一步要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力.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11)
[2]周岩.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和融合[J],机械职业教育,2006,(9)
[3]刘登明.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4]张燕红.以校企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