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李建铁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以学校办学宗旨、价值观念、办学作风和道德行为准则为核心,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高职教育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构成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自建校以来,立足于学院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创造性地探索校园文化的职教特色,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富有生机活力、传承不休的校园文化,铸就了学院发展的坚强根基。
一、建设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导向型文化
导向型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等。办学理念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指导思想,是对本校特色的理论和哲学的概括,是校长治校理念和风格的结晶,它们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一起形成一种风格和传统,成为学院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学院精神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当前高职办学面临各方面的激烈竞争,如何打造校本特色的职教理念,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个性化发展路径,始终是学院领导思考的问题。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对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以及培养模式等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立足现实,着眼特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发展、需要为导向,走特色、质量兴校之路;按党的教育方针要求,以改革创新,适应开放、发展需要为抓手,用产、学、研相结合机制,育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造就主动适应社会、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造就英才,构筑未来”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学院增强办学内涵、提升办学质量的办学方向,突出办学思路创新、主动的精髓,明确了坚定不移地熔铸“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给学院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定位和较高的起点,勇于创新,鼓舞人心,具有现实性又具有感召力,成为形成全院教职员工凝聚力的精神“粘结剂”,激发大家为实现学院宏伟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多年来,学院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在基本没有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全院教职工走自我发展的路子,造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科院精神”,成为学院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社会需要和学院发展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突出的作用。2008年申办国家示范性院校,尽管学院的整体条件不占优势,正是这股科院精神鼓舞着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以超常的付出、艰苦的努力、不懈的追求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在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学院承担了3000名奥运志愿者的任务,师生们凭借内心执着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祖国和学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抒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展现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异成绩。
二、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型文化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要立足“职”,必须结合高职培养目标,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有效融合企业文化,以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高职生成人。为此,学院致力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型文化,既重视高等学校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味、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互相承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1、建设良好的学风教风
学院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大力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好学、善学、有目的学;想用、能用、创条件用。”的学风。开展教师转型工程,引导教师提高科研能力,深入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自觉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把“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主动学习,教书育人并举,自强协作上进。”的教风变成每个教师的自发行动。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既不同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育与学生参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利用这一模式,力求解决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将德育与学生所学专业及将要从事的职业结合,注意开展与岗位相关的教育;将做人与做事相结合,加快学生职业化和社会化的进程,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职业人和社会人。在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学院对培养学生的敬业乐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负责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等均有明确要求,纳入教学质量考核内容;定期邀请成功校友、企业领导举办讲座;设立知名企业奖学金;聘请企业优秀员工、劳动模范担任辅导员,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厂风、厂规,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突出强调对学生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念教育和现代企业职业岗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以技能技艺大赛导向人才培养方向
近年来,国家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营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借此规范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方向。学院根据学生实际,成立了赛事委员会,精心为学生搭建学知识、练技能的技能大赛平台。通过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多种宣传媒体,加大对技能大赛的宣传力度,营造了广大学生学技能、育特长的良好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层层选拔,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以技能技艺大赛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勤于动手,全方位加强学生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平均每年有近千人次的学生参加由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级竞赛项目40多项,取得良好成绩。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中连续6年连续获得一等奖;在山东省第二届韩国语大赛中获得写作第一名、第三届口语第一名;在2011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先后战胜数支著名高校代表队夺得亚军等。
3、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在全院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正日益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旋律。学院筹备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全天候开放,学生自由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并可在活动中心进行创新与创业实战练习,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创新与创业的空间。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基金,给予实质性的资金支持。出资为学生的创新项目申报国家专利,每年申报国家专利100余项。积极依托专业研究所及相关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实施全过程,师生共同研讨问题,使教学过程也成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了平台。
4、养成团队精神
一个成功的企业应是一个团结合作、配合默契的集体,这个企业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凝聚力以及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使各种工作顺利进行。校园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其是一致的。学院创新实行指导教师工作制,打破班级的界限,变过去的班级为团队,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高年级同学帮助低年级同学,形成梯队型团体,从学业指导、生活关心入手,由松散的班级组织升华为有共同目标、共同追求的紧密团队,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有了质的提升,成为学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
三、建设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素质型文化
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教授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同样,不同的大学文化下走出来的人的综合素质也是不一样的。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注重活动的系统性和继承性,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将职业素养的教化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相结合起来,融入更多职业特征和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逐步积淀,形成我们的校园文化传统和品牌。
1、开展一个教育:理念认同教育。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激发主动学习。抓好“入学教育”第一课,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带领学生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企业领导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将大型企业的文化理念引入课堂;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引导学生“学一行,精一行;干一行,爱一行。”
2、实施两项工程:诚信教育工程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自2001年9月起,学院启动了以“诚信固本、厚德成才”为主题的诚信教育工程,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体系,组织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强化诚信自律,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良好风气;学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教师配备到组织机构,从学生社团到日常辅导,都形成了体系,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意见》,成立了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完善心理健康三级保健网,每年进行心理健康方面讲座和选修课,参学人员达20000人次,收到了良好效果。
3、开展“三热”活动:“三热”活动是“推广普通话、使用英语口语、掌握计算机”三项活动的简称。2002年9月,学院决定以“三热”和诚信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并将此树为校策,长期进行下去。这项举措适应了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学院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和实施举措,成为学院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支柱。“三热”活动主要在业余时间开展,有关人员兼职负责,构建校内测试普通话、外语过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考级的组织体系和考核标准,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相应标准,方允许毕业,从而形成了有力的促进机制,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4、打造四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一是 “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节”三节,每届活动时间历时4个月,参与学生计每届2万余人次,活动项目达100多项,对丰富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迄今已举办了8届。二是 “人文科学名师讲坛”,定期邀请人文科学名师来学院演讲传道。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先后两次来学院引导开展万人英语大讲堂,引爆学习高潮。三是社会实践活动,从1997年开始利用寒暑假推行以打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经历卡制度,每人一档,迄今已坚持了10年。2006年底开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的学分,让学生回归生活丰富体验,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怎样做人。四是义工队伍。学院300余名长期义工活跃在校内校外,义工活动的开展得到潍坊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涌现出了薛晓鹏、王新龙等先进人物典型,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多次予以报道,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学院组织先进人物“讲师团”,到各个系部巡回演讲,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重在建设、协调发展。当前示范院校的建设给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了更高的目标和新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实行统一领导,把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协调发展,使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