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袁雷,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为了更客观、全面、真实地了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现状,不断增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我院第18期和19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成员和部分普通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24个专业的青年学生,其中入党积极分子224人,普通能够学生76人。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8份,较全面地了解了这个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入党动机,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当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状况的主要特点
(一)大多数学生对国内外政治局势和社会热点问题持积极关注态度并有理智分析。在被调查的同学当中,有86.8%的同学每天坚持收看收听新闻联播和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他们了解时事、了解政策的愿望比较强烈,喜欢形势与政策课,对于一些国内外大事,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关注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的政治观已经由盲目的冲动变为勤于理性思考,逐步趋于成熟,更为客观准确。他们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观察和处理问题,更多地表现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同;他们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据统计,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占98.26%,相信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占97.22%,100%的人认为利比亚危机中,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能够做到倾全国之力,帮助中国公民撤离。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1%的人基本不看新闻类节目,对国家大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漠不关心,甚至有0.69%的人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名字也一无所知,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二)学生的法制观念较强。和以往的调查相比,这一次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学生法制观念的增强。从调查中我们发现,77.0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和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在法律的范围内,只要是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都是可以做的,特别是希望学院在处理涉及学生利益的重要事件时,能够程序公正,有“律”在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0.2%的同学对法律上的“是”与“非”是比较了解的,他们知道哪些是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对于药家鑫,没有一个人认为值得同情。另外,学生也初步具备了一些经济法律知识,只是局限于自身生活,并且是比较简单的知识。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是非常有热情的,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87.5%的同学表示出对法律课的热情,这和学生对人文素养课表现出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合作伙伴则增加了更多的防范心理。在调查中发现,有85.41%的同学认为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具备合作意识也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能够成为一名合伙人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他们虽然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认为在集体中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可是对于合作伙伴,被调查者又表现出更多的不信任和疑虑。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虽然只有6.25%的同学认为他人是不可信任的,但是却有64.24%的同学认为对合作者要比对他人有更多的警惕,中国传统的劣根性在这里表现无遗,希望成功,希望分工合作,却又顾虑重重。这从一个也侧面反映出我们教育的失衡,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锻炼的方式是很多的,小组合作就是的有效组织形式,学生尝试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提出问题,制订方案,通过调查、实验等收集信息,完成研究课题,从中学会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达成一致等。
(四)就业被认为是学生最关心的事情。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关于就业的话题惊人的一致,有80.56%的同学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充满了信心,认为就业是不成问题的。在被问及党员是否具有就业优势时,95.14%的学生选择了很有优势,很具竞争力。他们认为,因为学生党员、甚至是参加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同学,都是学生队伍中的优秀群体,经过党支部和培训班的培养和教育,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表率作用。因此,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学生党员能够以更高的综合素质水平应对新环境,很多合作企业明确表示,凡是学生党员,招聘一路绿灯。
二、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要特点
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个目标的行为动力,它用以说明有机体为什么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即活动的内部动力,而不是解释这样完成行为的问题。入党动机是一个人要求入党最基本的出发点,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内因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即入党动机决定着一个人入党过程的思想和行为。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入党动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大学生入党动机主流端正,但多元化趋势明显。98.26%的学生认为,现身共产主义事业、为人民服务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认为“政治素质也大学生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寻找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他们把大学校园作为提升能力、展现才华的舞台,入党则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同时有63.19%的学生也不否认入党是自己走上社会的名片,是一种荣誉,可以增加就业筹码等。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利益关系已经成为大学生入党动机中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二)学生申请入党原因主要是外力推动。有31.59%的人申请入党是因为父母的影响,25.34%的人是因为受老师的影响,18.05%的人是因为受英雄模范的影响,12.5%的人是因为受学院优秀毕业生党员的影响。近60%的人申请入党的原因是受父母和老师的影响,这些学生认同主流文化,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学校能遵守校规校纪,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献血、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学生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的启蒙教育也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是潜移默化的,因而学生从家庭中得来的观念更为持久和深刻。学校教育中,老师的人格力量尤其不容忽视,一个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巨大和持久的。
(三)学生申请入党功利色彩浓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身处其中的现实社会,金钱至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无时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有63.19%的人认为能在大学期间入党,可以为择业增加筹码和含金量,可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广阔的平台。现在不但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对应聘者提出了政治上的要求,而且一度排斥共产党员的外企、私企,也逐渐认识到学生党员不仅在政治素质上高于其他同学,而且在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沟通能力上也更强,所以,企业更加青睐学生党员,学生党员更容易找到高收入和高职位的工作。更有甚者认为,认为入党很有面子、可以光宗耀祖,就是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在基层党组织选举中也有沉甸甸的一票,虽然这种看法的比例仅仅为0.34%,也反映出对党的认识肤浅,理想信念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实用主义主义至上、热衷功名利禄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深思。
(四)学生申请入党、从众心理较重。当代大学生崇尚和追求自我,喜欢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特性,但由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不太成熟向成熟转化的发展阶段,因而在一些事情的把握和处理上表现出心理明显的不够成熟,在要求入党的问题上就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和冲动心理,特别是新生从众、跟风现象很普遍。在调查中20.48%的同学看见别人要求人党,不是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入党?入党干什么?仅仅认为别人申请了,自己也要申请;还有的同学甚至出于虚荣心得到满足而提出入党要求,认为这样可以在学习、生活及其他方面占得先机、获得荣誉等等。同学们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和跟风现象,说明这部分人虽然在行动上申请入党,但是思想状态一如既往,缺乏对党的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需要面对和正确引导。
三、对目前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入党积极分子的主流是非常好的,绝大多数积极分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国家大事,入党动机端正,自我要求严格,在学生和生活中较好的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全体,他们希望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希望被社会所认同,但是,这是他们的阅历简单,政治上相对稚嫩,入党动机的多元化较为普遍,党性修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教育,提高入党积极分子政治素质,充分发挥这个团体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筑当代优秀学生精神支柱。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地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大量的事实证明,要使入党积极分子健康成长,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坚持经常性的理论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要通过集中培训、小组研讨等多种形式,经常性的进行理论教育。同时要积极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组织引导他们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
(二)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是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永恒主题,其成效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社会正进入发展的关建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入党积极分子虽然是优秀的大学生群体,但是他们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处这样一个非常的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思想难免不会发生波动,这是十分严峻的现实。学校各级组织应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目前,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主要由各系党总支(支部)负责实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由学生工作处负责,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社团管理由团委负责,集中培训主要由组织部门负责,这些部门分属不同的领导分管,各部门各履其职,虽都是服务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客观上各自为营,工作“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必须从学院实际出发,坚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应由组织部门统筹协调,这样可以省去工作的中间环节,减少部门间的工作推诿、扯皮和相互脱节,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教育合力。
(三)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大平台。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知识技能的发展相比,更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她不可能通过一次培训、一个活动就能解决问题,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次教学、每一次活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成为教育的载体,即要构筑德育大平台,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方法全面性德育。从教育观念上改变重知识技能,轻做人根本;重功利,轻情感理想的倾向。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地注重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学生思想教育的大网络。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除了改革培训理论教学方法、日常跟踪考核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还必须注重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要紧紧依靠社会的力量,为培养工作创造有力的工作环境。